重庆警察揭发了“在高价的网络上买论文”的事件。违法网站“英语国际论文网”主张“代理发行”。网站一年有50多人被骗了。数十名大学老师和讲师被“在网上发表”的网站所欺骗,很有意思。这次我们将再次改革学位评估机制,根治论文代笔和发表代理发表等学术性不适当的买卖行为,将论文回归学术界,注意脱离功利。
规范化学术风格。但是,如果没有建立全新的、更科学的评价机制,就应该彻底打破“论文论英雄”的框架,我觉得不现实。
事实上,“发表论文”和学术水平的科学评价并不矛盾。中国古代先哲强调的三不朽中有一个“立言”项目。西洋学界一直重视论文的主张。现代中国学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是理所当然的。但是,这样的学术性表达不是被动接受的,而是主观能动的。目前的问题在这里。多数情况下,写论文不需要学者的表达,需要学校、主管部门的评价。
位大学教授曾经计算过会计。积累了该校研究生、青年讲师发表论文的需求,其总量远大于该校的学报和杂志的布局容量。必须要扔到外面,其他的院也差不多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学术杂志开始改变了味道。比如,高额收取纸面费、增加页数、增刊等方式来销售特集,或者实行出版局的政策,把月刊改成月刊,把月刊称为“满足读者的需求”。
这样挥霍,原本淡雅的学术期刊编辑部,复杂起来经纪人起来,杂志的品位、学术质量等,都在纸面费的涂油中失去了本色,这不得不说学术期刊的悲哀、中国学术界的悲哀得不到。现在很多学术杂志都面临着改革企业的转变。这里最重要的是根治学术杂志的版式费。
从付款发文到按学术质量发文,从期刊论文发布的许可着手,解决学术论文的恶劣泛滥问题,或倒能使学者重视学术质量,不应对。像这样,现在的假定期刊物、违法定期刊物、代笔论文等的杂乱也得到了解决。但是,在企业转移制度中,学术杂志拒绝征收版式费,还有现实的抵触。比如说,在报纸改制的大潮流下,过去由财政和科学研究院发行的杂志,不依靠纸面费还能存续什么?在现实利益面前,自负盈亏的编辑部很难自以为是。中国数千家学术杂志,未来应该去哪里?坚持学术本位,着力提高影响因子,树立权威品牌也许是唯一的途径。当然,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大前提下,期刊也可以适当吸引和赞助民间资本的投资。除
外,政府还必须关注学术期刊在企业改革中面临的实际困难,政策上学术期刊给予更多的支持,保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质。最好的办法是,借着改革的机会,整顿中国学术杂志的功利倾向,整顿中国学界的浮躁问题。